本报讯 最近,一个高三学生在两个月内写出一部约16万字的教学辅导书。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,学苑出版社将于近日揭开这部教辅书的神秘面纱。
这部教辅书的作者李妍,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2000级新生。今年5月初,身为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的她参加了全国保送生的“综合”考试,并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了清华。她把备考过程中对“综合”考试的理解与感触,以及走入考场的亲身经历,结合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经验,再配以题型分析和对“综合”的评价,汇总成一部约16万字的关于“综合”考试的教辅书。
李妍这部书的读者群当然是她的同龄人,对于同龄人写书,一些高三学生表示认可,他们认为彼此的经历相似,从学生的眼光来看“综合”,会更贴近他们。而另一部分学生的想法相反,他们觉得高三时时间很紧,他们只会选择名校名师出的书,因为“综合”考试是新兴事物,老师经验都不一定丰富,更何况学生呢?还有一种看法是不管书怎样,还是要试一下,如有适合自己的就积极吸取。而有的学生对记者说,我们都学10多年了,已经形成独有的一套学习方法,不会再走马观花的。
多数学生家长对这样的一部教辅书还是很感兴趣的。从学生自身角度来写,能把握同龄人的心理,对自己的孩子可能更有说服力,更易产生共鸣。有的家长则表示,一个孩子的成功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,家长可能自己会先看一看,然后让孩子自主选择。还有家长对记者说,这部书应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,如与教材脱离,那就不适合孩子。也有一位家长提出自己的观点:成功学生写的教辅书可能比不成功的老师写的教辅书要管用,所以不妨采纳。
老师们对这一现象又是怎样看的呢?沈铁实验中学教导主任张牧认为,学生受其思维局限,不具备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,所以她的成功只能代表一种个别现象,不具有共性,会有欠缺。而一位姓宋的语文教研员告诉记者,孩子出书虽可加强自身学习,充实自己,但它没有权威性的标准,何况老师们还是跟着教委的指挥棒走,怎样在很少的时间内,抓到最有效的书,才是问题关键。而有的老师很认可孩子写教辅书这一做法。他们认为,从学生的角度,敢于把自己对改革中高考的想法写出来,是很难得的。这不仅鼓舞同龄的学生,还可为老师提供了解学生的素材。
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劳凯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,小孩写教辅书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个“怪胎”。它实质是把作者应对考试的心得和成功方法介绍给别人,而并未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的创新,所以是不应该提倡的。首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王建平认为,这种现象是对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一种要求。是在保证教育环节和适应考试的同时,真正提高了学生一种自主的学习要求,并通过不断的思索,把它提供给后来的学生,带来成功的启迪。这达到了素质教育的主题,确实带来了希望。但他又提出,这只是成功学生的个案,不具有普遍性,还是不提倡小孩写教辅书。
学苑出版社作为这部教辅书的“东家”,推出它自然有一番道理。这部书的责编刘涟告诉记者,迄今为止,市场上还没有一本从孩子的角度写的关于高考的独立之书。我们的这个点是从教育的外围切入,围绕教学和考试作书。谈及这部书投入市场的前景时,她说:“这部书不会成为热销书,但会成为常销书。它是为具有长远眼光的孩子和家长准备的。”